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追思焦裕禄,习近平书,一九九零年七月十五
 兰考是一个特别但不特殊的地方,说到兰考,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出漫天的黄沙,贫瘠的盐碱地,逃荒的人群……这是老电影《焦裕禄》留给人的记忆。贫穷、落后、愚昧,不单单是当时兰考的实情,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然而如此的一个荒漠,却养育了一个个不平凡的人,孕育了世代相承的伟大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脊梁,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生命的华章,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力量,以及广大中国人民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决心!
 贫穷是一个可怕的字眼,是一种惯性,一种思维,一种生活方式,从某种角度理解,贫穷也是一种病。既然穷是一种病,那就得治!  一九六二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雨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关口,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员来到了兰考。
“改变?变啥?变给谁看?”这是个问题。面对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乡亲们,面前的残酷现实犹如一盆凉水浇在了前来扶贫的共产党员身上。扶贫的道路是艰难的,超乎想象的艰难,面对父老乡亲困苦的生活与殷切的期盼,村民的顽固与质疑,扶贫的任务像大山一样沉重的压在每一位共产党员肩头。既要切合实际的的发展,又不能盲目的创新,探索一条成功的路很难,一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容不得半点侥幸与闪失。
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到这些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精准脱贫、发展产业、搞帮扶、发展经济,精神与身体的双重磨难坚定了他们摘掉兰考穷帽子的信念。他们前仆后继,承继焦裕禄遗志,与当地群众一道携手奋斗,令兰考这座半个世纪都没能摆脱贫困的县城顺利步入小康。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曾经的兰考有三最“最穷、最苦、最难”,现在的兰考也有三最“最拼搏、最担当、最有精神”。“郡县治,天下安”。近几十年来,河南兰考县大胆改革创新,探索县域新治,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交出了一份有示范价值的答卷。
众志成城,能使泰山移,荒漠变绿洲,脱贫攻坚战用短短八年时间让占全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千顷澄碧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变的初心,将关注现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电影刻画出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中国人。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会像兰考县的焦桐一样,被人民铭记,长青不败。”